昨日放学后,我眼看着大雨初停,乌云微露半边的脸,便认为雨应该不会停了,变兴高采烈的没有带伞,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回家。走着,走着,雨开始淅淅沥沥地下,我却对这几滴雨不以为然,依然昂着头向前走着。后来,雨变大了,把高傲的我淋得遍体鳞伤。
这场雨虽然淋湿了我,但我想,它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。
生活中的这场雨很多,比如说一本书,有时我们只看了一本书的开头,便自以为是的预测出最后的结局,其实不然,在我看来,能被读者准确预测出结局的小说不是一本优秀的小说,亦或是读者的水平比作者高。这类书的典型便是欧•亨利的著作。那些情理之中,意料之外的结尾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。经过一系列曲折历程的结尾,磨合了整部小说的灵魂,这样的结尾,愈品愈香。
我们的人生岂不是这样?一个梦幻的开头,一个平淡的开头,一个落后的开头,有什么值得骄傲或颓丧的呢?人生才刚刚开始,怎么可以断定自己已经输或赢了呢?我们现在要做的,不是停留于过去,也不是着眼于未来,而是要做好所应做的,为最后精彩的结尾埋下伏笔。现在,我们有无限的活力,所以我们要趁着白己还年轻,多做一些年轻人该做的事,不必再留恋于儿时的天空,也不必学习成人的忧郁,做一个洒脱的自己,不让自己处于人生的桎梏之中,多拼搏几回,让自己的老年更有韵味,荡悠长。
这场雨,淋湿了身,复苏了心。
能被准确预测出结局的小说不一定不好哦。
我看过的书评里就有一些这样讲:“这篇小说的故事好像很常见、我一下就知道结局了,但是细读下去,发现它与以前看过的实在有着天壤之别。”这是能把老故事说出新意的好小说,或者能用别出心裁的语言引人入胜。
还有比如说关于文革的伤痕小说,结局无非是死、坚强的活、堕落的活几种,过程中的伤痛、批判才是重要的。
荷马史诗《奥德赛》的结局很显然是奥德修斯成功归家,但它还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。
欧·亨利只是文学的一种而已。像我,就不喜欢这种。
其实我只是想说,文章中的观点可以为了文章主题服务,但是要么尽量公正、正确,要么你就在叙述观点时先明确解释道歉“不是故意片面”,要么就把自己摘出来,不要让观点不一致的人把矛头对准你。
这世上真不是人人都对事不对人。
看了你的评论,感觉很有道理,不禁认为自己的观点有点武断,片面。如果把小说比作工艺品的话,其情节结局只是华美的绣彩,而主旨是它的眼。有的人,像我,盲目地把两者的地位定错位,或许还是道行不够吧。把对未知的好奇作为读书的支柱,也许是我的不成熟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