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好的家信 ——读《傅雷家书》有感——潘柯烨

合上这本《傅雷家书》,缓缓地回忆书中的内容。车站送别,修改错别字,细心的指导……无疑这是一份完美的家信的合集。

真正的好的一份家信,定是含着真情实感的。而真情实感,不是那为孩子送伞,不是叮嘱孩子多加衣服,而是在那点点滴滴中倾注入自己对孩子的爱,于一件微小的事情中为孩子花入心血。《傅雷家书》便是如此,饱含着一位伟大而又严肃的父亲对孩子的深深教诲。

1954年7月27日那封信中,傅雷亲自教导傅聪学习中国的文化:“《琵琶行》中‘大弦嘈嘈’‘小弦切切’一段,好比staccato[断奏],像琵琶的声音极切;而‘此时无声胜有声’的几句,等于一个长的pause[休止];‘银瓶……水浆进’两句,又是突然的attack[起音],声势雄壮。”这里,傅雷以其渊博丰富的知识、睿智的见解对傅聪予以点拨,同时,他又将弹琴与诗歌结合在一起,在不知不觉中又让孩子爱上古诗,不忘祖国。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,更显傅雷对孩子的爱。

另一件令我难忘的,便是傅雷教子做人的事。傅聪为了应酬,多次出台演奏,而作为父亲的傅雷了解后,国庆那日便写信至傅聪:“长此以往,大有成为钢琴匠,甚至奏琴机器的危险!你的节目存底很快要告罄的;细水长流才是办法。”告诫他若不注重提高,只是永吃老本,就会遏制自己在艺术上的发展。只有不断丰富艺术修养,艺术之路才会愈走愈远。可见,傅雷教子虽然严格,但却正是反映出了他对孩子傅聪爱的深切。

细寻,还能发现许许多多这样类似的细节之爱。这本《傅雷家书》,它不是一般的家信,其中蕴涵了很多的人生哲理与丰富感悟。这对父子的命运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“极左”路线下的悲惨命运,但又表现了“中国式父子”之间的深厚感情。傅雷从细节上教导孩子,关心孩子,即使被扣“右派”的帽子也仍是让孩子要有爱国情感;而傅聪也是按照父亲的话去做,努力达到父亲所定的标准,同时又带着辩证思维去看待父亲的教导,表示爱戴与认可。

在生活中,我父亲也总会对我说:“细节决定成败,你的字迹就是第一个细节……”

真正的一封好的家信,是带有着亲人之间的浓厚真情的。父亲在生活中,在小事里为儿子指点人生,在细节里对儿子倾注关爱,儿子发自内心地朝着父亲的要求努力,为父亲细数生活琐事。傅雷父子间的一封封这样的家信,都饱含着对对方的思念与关心。这便是一封最好的家信——情。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