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堆荐《悼志摩》——叶俊杰

《悼志摩》

作者:林徽因

 

  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,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,徐志摩突兀地,不可信地,惨酷地,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。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,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,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。
志摩…….死……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!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,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。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,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,谁又会想到他死?
突然地,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,沉人永远的静寂,不给我们一点预告,一点准备,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。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,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?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,仍然无情地挡在我们前面。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,多迫切的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,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须更改;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!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。

  我们不迷信的,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帏幕,更是丝毫没有把握。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,闭上眼不会人梦。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,我们不能预期后会,对这死,我们只是永远发征,吞咽枯涩的泪,待时间来剥削这哀恸的尖锐,痴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。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?但是除去拭泪相对,默然围坐外,谁也没有主意,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,对这死!
谁也没有主意,谁也没有话说!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,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,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!默然相对,默然围坐…..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,没有音讯,永远地不会回头,永远地不会再有音讯。
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,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,谁不感到惊异,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,智慧的有限。世事尽有定数?世事尽是偶然?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?

推荐理由:《悼态摩》是林微因写的回忆散文,写了徐志摩在乘坐飞机时遇难身亡,当时这件事便如同针刺一样使人痛心,林微因回忆了曾经徐高摩的所做所为,回忆他浪漫、无邪、天真的性格。这篇散文以优伤的情调,表达了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怀念、悲伤以及对他去世的难以置信,又难义接受。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,在英伦期间,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。当时 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。当时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,风雅的谈吐、英俊的外貌所吸引。而徐志摩也爱上了林徽因,也正因为如此,他回到中国与此时刚生下第二胎的妻子张幼仪离婚,但当他回到英国。 林徽因已经离开了英国,又回到了中国。在这个选择上,我们可以看到林徽因那真正与众不同的智慧的闪光。也能看出他们之间那真挚、密不可分的感情。由此,不由便想起了苏东坡写的《江城子》: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、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夜来出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唯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”徐志摩与林徽因,虽并没达到夫妻关系,但从徐志摩苦心追求林徽因,看出徐志摩的坚强,真挚、坚定不移的爱情。得知徐志摩遇难后,林徽因其极痛惜地回忆徐志摩,并在这里用倒叙的顺序,回忆了徐志摩当年在英国伦敦雨天看彩虹时所说的“完全诗意的信仰”,而徐志摩正是为了达到“诗意的信仰”,在乘坐飞机时遇难了。从这点看出了林微因对徐志摩的关爱、敬佩及沉痛的哀悼,这篇散文体现了无比真挚、纯洁的爱情,但结果却令人痛心疾首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