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花如常
许冬林
不喜欢桐花多年。
觉得它肥俗,香气浓烈到撞人。落花时,样子邋遢。
在我们江北,谷雨之后,桐花最盛。
少年时居住的老宅西边,有一棵桐树,是白桐,也叫泡桐,粗壮,高大,枝叶覆满天空,指手画脚。我放学回家,穿过开着无边无际紫云英的田野,老远看见我家屋西的桐花,白发苍苍地开上云天。桐花下,炊烟升起,猜想母亲一定正手忙脚乱地做饭。桐花是粉紫色。浅浅的粉紫,隔着春暮的天光烟霭看去,竟像是颜料在水里化掉了,化成一团不干不净的灰白色。这样的灰白色,是薄凉的,像日子——不过节也不做喜事的乡下寻常日子。
有一回,朋友跟我描述她在乡间看到的桐花有多美,我心里想笑。桐花能有多美?匆匆一见,如旅途上的艳遇,不负责洗臭袜子也不用油污满身地下厨房,没熬过漫长的相看生厌的时光,那情感自然是轻吐芬芳。
我想起从前我家的那棵桐树,暮春的雨愁愁长长地下,屋外的墙角处,腐烂的树根边,都生了一簇簇的野蘑菇,肥厚的桐花花瓣铿然坠落,砸在滑腻的湿地上,混进潮腥的野蘑菇丛里,然后一起腐烂。空气里,桐花的味道又湿又重,缠绕不散,像玄奥难解的命运。夏天,算命先生坐在村口的桐树荫下,一卦一卦地算。他说人在命运里走,逃不掉。命运如网,缠绕不散。
母亲喜欢请人算命,给家里每个人都算。有一回抽牌,母亲让我抽,我抽出一张,展开看,是一个女子,骑一匹白马,又矫健又威风。图边说的是什么,已经不记得了。只记得,我是喜欢那匹马的。其实我也想骑上那匹马,逃。逃离乡村,逃离妈妈、奶奶那样的生活和命运。我不想自己就像一朵桐花,开得那样粗陋,那样没有花的样子。花的样子应该是轻盈的,鲜丽的,香气袅袅像细细的柳丝,或者像下下停停的暮春的细雨。
如果做花,我不想做一朵桐花。
像逃离一场指腹为婚的旧式婚姻一样,我试图以自己的不甘和倔强来逃离古旧乡村,逃离古旧的生活方式。我追随理想,试图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。出门读书,风花雪月地写席慕蓉体的情诗……我以为我成功逃离。
暮春的一个黄昏,散步,路过一户人家的院前,竟是久久流连。那是极普通的一户农家,两层半旧的小楼,门前用竹篱笆围出一小块菜园,里面种瓜种豆。房子东边,立一株高大桐树,紫色的桐花累累簇簇盛开,远看去,花开灼灼,如蒸如煮,花气熏天。房子无人,静悄悄锁了门,只有那一树桐花火辣辣地开,繁花照眼明,也庇护着小楼和院子。
一块园,一树花,一户人家。静谧,安稳,寻常。寻常中透着人间烟火的亲切和盈盈的美意。
桐花到底还是美的!
回想少年时:偌大的桐花荫下,从三小间覆有青灰瓦片的房子出门,我踩着满地的潮湿桐花去上学。那画面,隔着二三十年的光阴,现在回头看去,才看出了一种人间的简静与清美。
寻常朴素的物事中所包含的美,要过完小半生,才能懂得。就像过完小半生,才懂得平常心的可贵。
我在单位大院里开荒种菜,种没有农药没有生长激素的蔬菜。十指纤纤,不弄墨,弄泥土:希望儿子在我身边成长的年月里,可以吃到最健康的菜;也是想一慰自己初进中年渐生的求田问舍之心。
一次跟文友说起种菜,说起农事。他说他从前什么样的农活都干过,每年割稻子,最后一镰,他会割在自己手上,提醒自己逃离。我听了,内心有急雨经过,一阵潮湿。是的,我们曾经都是逃离者。可是,如今我们说起油菜花,说起三四月的秧田,内心止不住地觉得亲切;看见庄稼,总觉是如遇故人。回头看人生,还是认同挖一口塘种几亩地生养两个孩子的日子,是庄严安稳的。
寻常是美,朴素是美,这样的美,又极庄严
原来一直不曾逃离:对抗了小半生,最后还是喜欢桐花;逃了小半生,最后还是愿意俯身低眉,做一个母亲和妻子,做得不需要名字。
如果是花,自己还是一树桐花。在尘世之间,一花,一园,一人家。
桐花如常。一切如常。
(选自《人民文摘》)
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朴实,全文以桐花为线索,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,先写了自己对桐花的不喜欢,甚至有些厌恶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才发现,最爱的还是桐花。寻常朴素的美,也是一种美。
是啊,看牡丹,看山茶,看玫瑰,都是艳丽而华美的。桐花,浅浅的粉紫色,极其普通、平凡,甚至看起来不是很好看。但是桐花却没有浓妆艳抹,它一直朴素,不引人注目。就像我们,不奢求富贵的生活,只盼望有平静的生活,就像那最普通的桐花。
普普通通有何不好呢?最平淡的生活,普通的人生,也让人满足。不要大起大落的人生,朴实,足矣。愿能坐在温馨的小屋里,和家人一起和睦地聊天;愿能在充满书香的校园,和老师们在知识中遨游;愿能在热闹的大街上,漫步。
是啊!桐花如常,一切如常。
常州市武进区实验中学
初一(14)班 姓名 彭坤琪
指导老师:梅丽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