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胭脂》读后感-王天伊

周末回家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来跑去,该收的收,该拿的拿,该放的放。第二件事,坐下来靠在椅背上,轻呼一口气。第三件事,由于不想写作业,就拿起《读者》翻阅。扫过目录,一刹那,目光便停留在在那篇赫然印着《胭脂 龙应台》的文章上,想都没想就赶紧翻到那一页。之所以喜爱,是因为之前拜读过她的《目送》,在这里再见龙应台三字,心中就有莫名的激动。就如梅老师所说:心中已有了她的形象,她的位置。
这次读《胭脂》是第二遍,但心中的喜爱与迫切仍是丝毫不减,心想慢慢读细细品,可目光仍是飞快地往下扫,有过这种体验的可能才会理解我的这种矛盾吧。读龙应台的文章,时不时就会觉得鼻子酸酸的,眼角湿湿的,心里暖暖的。那些描写她与家人相处的镜头,我总要反反复复看好几遍。《目送》这本书的扉页上,有一张龙应台的照片:一套普通运动装,一双白色球鞋,衣着朴素,只是脸上那灿烂的笑容仍其貌不扬的她平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。书的内页,人物、山水、风景照,什么都有,龙应台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,她在书中说:“写作教书兼成立基金会推动全球意识之余,最爱做的事,就是怀揣着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,上一个人的摄影课”。在《胭脂》中,总是为事业匆匆来匆匆去的龙应台为母亲放慢了脚步,不厌其烦的为母亲涂指甲,抹口红……摆下“胭脂阵”,也以此传递爱。而她在另一篇力作《目送》中,又化身为一位寂寞的母亲,女儿。中年的龙应台目送了父亲的离世,母亲的老去,儿子的离开。“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都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,不必追”。这个段落,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,在书的封面,封底也都出现了。这段话中痛楚、无奈、不舍……心中明明波澜起伏,却又显得如此平和、淡然……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