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
现在是晚上,九点整。
屋外的光看起来十分喧闹,大团大团的光晕让天边泛出橙黄,月亮像是被钉在这橙黄的幕布下,星光被掩盖,使她看上去形单影只。
我将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对准天上的白玉盘,一点点拉长镜筒、聚焦,直到我清晰地望见那孤寂的环形山,凝重的黑影。
那是颗卫星,地球的卫星,不发光的卫星,在宇宙尺度里,微不足道,没有光芒,听不见声音,又常遭陨石袭击,插过星条旗的土层也是一片荒凉。科学的放大镜下,这本身没有光芒的星体,像是赤裸着身躯,无处可逃地反射着苍白的阳光。月球,硬生生从不再需要他的黑夜里被扣到了教科书上。
我移开镜筒,天上的月朦胧成失意的亮斑,我有些心疼。
这月,自古有之,我们的祖先在她的光芒照耀下,度过漫长而危险的黑夜,人们不知道它的构造,把她当作神明,圣洁之物,月光成了人类文化中浓得化不开的一笔,这种光芒,给人慰藉、让人惆怅,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,觥筹交错间,月的光芒,深入人心,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远方的亲人啊,让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吧。月亮,成了千百年来情感的载体。
古时的月多美啊,可是,可是,当月亮变成了月球,婵娟成了卫星,成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,这是谁的错呢?科学没错,可当她变成了它,月亮成了利用他人光芒的小偷,月的光芒还会皎洁吗?还会让人呼作白玉盘吗?
再看那月,好像荣辱不惊地在那里,一声不响,深情地注视着这个她跟随的星球,突然觉得,卫星这个词,给人莫名的宽慰与安心。
月球与月亮,是同一个意思,完满美好的球,又有什么不好呢?科学与自然,术语和诗词,再看,那无边的光晕,也显得温暖可爱了。
现在是九点五十九分,灯熄了几盏,这个数字,却有了天长地久的意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