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给大家看一句例句“他站在树下,阳光照在他身上。”这句话写的非常的普通,甚至说是浅显。这是为什么呢?它的用词够据都是用的非常直白的词语,而且这句话只是对事物最简单地描述,不含有任何主观的情感,也就无法达到“动之以情”的效果
那么如何来润色呢?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“融情于景,画龙点睛”
动词的贴切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文采的地方,当然这包含着非常多的因素,我今天主要讲的是如何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加入其中。
大家看这个“站”字,它干巴巴的,就站着。你要写明。昂首挺胸啊、垂头丧气啊、弯腰驼背啊,加上这些形容词,把人物的状态表达出来,就会增色不少。还有水平更高一点的、平时积累了较大的词汇量的,知道比如“孑立”“伫立”等词语的。我们可以替换进句子读一下。给人的感觉明显不一样,这是为什么呢。首先它们的意思就不一样。“孑立”的意思是孤单的站着,而“伫立”的意思是长久地站着,孑立本身就包含有主观感情。因此更胜一筹。当然你实在不会用,伫立总比干站着好。
接下来我要讲的是意象。意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感情的物体。因此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,意象自是再好不过的。首先,我们要知道,文学不仅仅是对事件最简单地重复与直白刻板地再现。写作文嘛,不需要那么耿直,一定要死了心眼地有什么些什么。我想说的是什么呢,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由地对事件进行创作、润色,通俗来说,就是要编。因此呢,这个树,它就可以使柳树桃树梨树杏树,同理,它也可以是高的矮的挺白的旁逸斜出的。这样写,区别可大了。我们可以来感受一下。纤细的柳树。你会想到什么呢?多半会想到弱柳扶风之类的,要不就是文人墨客聚在一起伤春悲秋。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,像公式一样印在了人们的脑中。但是就像选材老选让座是一个道理,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创作只属于自己的意象,只要其中有共同点就可以了,但如果为了标新立异而生搬硬套也是不可取的。
最后我要讲的是修辞,我个人认为拟人是最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的。看这句话。你要是心情好,阳光可以跟你捉迷藏藏在叶间。心情不好了阳光刘吝啬地躲在叶间,心情又好了,阳光又灵巧地钻出叶间温暖你。
针对以上,可对原句进行修改,我做出了一悲一喜两种示范:
他孑立在那棵老态龙钟的槐树下,稀薄的放光尽数掩于叶间,留给他的,只剩下了无尽的阴霾与缄默。
他伫立于葳蕤的青松之下,阳光灵巧的钻过罅隙,毫不吝啬地温暖着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