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之道 顾嘉程

周末在家,阅读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《君子之道》,颇有感触。
何为君子?这个问题困扰着千百代人。儒家提出了这个鲜明的人格设计,但却没有明确点破这层薄纸,显得不为外人道也。我觉得,经过儒家思想的反复沉淀,粹炼,“君子”一词已不再是一种人称,而以被提升为一种人格理解。所谓君子,是儒家的图腾,信仰。中国的“君子”,英国的“绅士”,西方的“骑士”,皆是各国文化思想的结晶。所以“君子”一词没有界限,每一个人,人格不同,思想不同,其概念也就不同。同理,君子的对立面“小人”也就无界限了。只不过是“君子”是正确的选择,而“小人”,则是儒家故意的错误答案。这两个词语的对比就是人格对立,双方各自使自己的门范清晰了些。
君子何为?《贞观政要》上说“行善事则为君子,行恶事则为小人”,我认为可以改一下,变成“君子行善,小人行恶”,君子行善,不张扬夸傲。如当今社会中,不少人喜欢激进的语言来抨击生活现象,揭示国民的丑恶性。这看似为君子之为,其则为小人之举。身为儒家之君子,其眼光之深邃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,他们怎么可能看不出集体人格之缺陷?无尽的抨击又是一场徒劳,中庸之道,亦能济世。这种道义,从儒家创始人孔子身上得到体现,周游列国,在动荡岁月中建立起自己的理想设计,于世惠泽。面对污秽,尚与之泰然相处,学习尘世的星星点点,使自己羽化成仙。中庸之道,包罗万象云尔,皆是君子之为,君子之道。
君子,在文化上吸收,沉淀,给后人留下自己的思悟,文化的最初踪影,是君子之德,而文化的归属,就是君子之悟。
对于文化而言,没有君子,一切都徒劳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