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欢出发。
凡是到达了的地方,都属于昨天…… ——题记
苏轼二十岁中进士,可谓少年得志;中年以后乌台诗案,接连被贬,直至海南岛。
他一直在路上,一直在出发。
身处顺路,能讲究,讲究地出发。
身处逆境,能将就,将就着出发。
二十岁前,他走在备考的路上,一方书案,走出了第一步;二十岁,他走在进京路上,一册经书,出发在了大路之上。那年,他名动京城,闻名遐迩,进军翰林。携着欧阳修的举荐,一路“闹”至皇上耳中。
这一出发,他走得很成功。
新法颁出,他毅然走上了为民的路,不畏严法,出发在自己为民的路上。抗议不久,他走在了前往黄州的路上,被贬团副练使。那年,他名落孙山,从优渥到了落魄,云泥之别。
这次出发,注定成了失败。
但他不改,不改自己的道路,不改自己的初心。
“去年东坡拾瓦砾,自种黄桑三百尺。”
因为生活拮据,不得不开垦荒地,自给自足,建筑房屋,自己打井,移栽树苗,筑造水坝。看到地上冒出麦苗,他会欢喜得像个孩子;看到稻穗饱满,他会得意满足,俨然,犹如一位农夫。
这一次他出发在路上,出发在农夫的路上,也出发在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上。
从最好的砚台到最坏的书房,他经常汗流浃背地抄写,汗水浸透,毫不在乎。从贵族羊肉吃到贫民猪肉,他开发新做法,带着乐观,鼓舞奋进。
这便是东坡!
他选择始终坚守在自己初心新的道路上……
在这一路上,他,可以是挥毫泼墨,名动京城的苏学士,也可以是早起晚归,安贫乐道的东坡居士。他能在京城享受羊肉,也能在黄州吃东坡肉;他能对砚台精益求精,却也能在简陋的书房完成对文化的无限开拓。
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
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,也能承受命运的打击。无论好坏,无论难易,他乐观,他乐观地出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之上,无论是名士还是农夫。
因为这是他的初心,他自己的道路……
“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,沙洲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