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子瑜,你托人捎来的书,我已经读过了,书里讲的很好。现今时代,惟有这样的模式,才能救中国,惟有法治,才是打破这黑暗!崇尚法治的精神,当成为每一个家庭永远传承下去的家风!成为中华之国风!••••••然而,最近上课的路上,那些个红袖章总是跟着我,怕是……”
刘建军掐灭了叼了半个小时的烟头,长叹一口气,给萧子瑜的回信,他有些难以落笔。缕缕青烟升腾,昏黄的煤油灯将那个佝偻蜷缩在藤椅上的影子压到破落的墙角。远方,夜色已深,街上,静的可怕。
又是一只烟,他不住地燃起烟草。•
两年来,一起工作过的同事,一起写作的一个个都成了落魄的“臭老九”。起初,他怎么都想不明白,怎么一张报纸就能宣判罪行,怎么一句话就能给人扣上走资派的帽子。可渐渐的,当他的学生们,一次次的戴上红袖章,明目张胆的缺课,当一户户家风淳朴,热爱读书的家庭破落流离后,他也就麻木了,他也就学着,做起了一颗噤声的螺丝钉,他也就,做了许多••••••
刘建军心里堵得慌。
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
哐!哐!哐!沉重的敲门声划破了夜的寂静,不用想,他知道,该来的总要来了,撕下信纸,随手夹到一本毛主席语录里,便起身开门。
“同志,您••••••”
“建军,好久不见啊。”为首的年轻人答道。
听到这熟悉的声音,刘建军猛地抬起头来,熟悉的面孔闯入他的眼帘。“夏华,是你!”他震惊着,甚至颤抖着叫出声来。他的记忆,回到了从前,当他还是个学生时,夏华曾经是他最好的挚友,他们共同怀揣着一颗建设新中国的决心,学习着知识。而他的父亲,夏明先生,更曾是他曾经的恩师,是他最崇拜的人之一。可惜••••••
“建军同志,本来想找你叙叙旧,可惜,组织上有人举报你有反革命倾向,没办法,只好来调查一下。放心,若是此事子虚乌有,我绝对会给你一个公道!”夏华笑着说道,话音打破了他的思绪,紧接着的便是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。
他没有制止,他也无法制止。鼓着勇气,他问道:“夏明先生他••••••”未等他说完,夏华的脸色便阴沉了下来,低声吼道:“建军同志,不要再提那个老家伙了,他走他反革命道路,和我可一点关系都没有!”
刘建军舌根微苦,他不明白夏华,到底经历的什么,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,为何会变成现在这般模样。夏家世代书香门第,夏明先生更是一直秉持着夏家尚德,尚善,尚义的家风,并以此教导他的学生,教导夏华。可惜,夏华,或许终究没有理解他父亲的良苦用心,没有传承这股家风。
多少优秀的家风,多少优秀的传统将在这股逆流中,消散啊!他闭上了眼睛,心中叹呼!
“建军同志不愧是做老师的人啊,收藏着这么多书啊,还都是宣传毛主席的好书啊!”夏华带着笑意的声音再一次响起,听起来是那么和善。
然而,刘建军明白这意味着什么,眉头一震,急忙辩解道:“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风,父亲一直嘱咐我要多读书,而且啊,必须要读毛主席的思想!走毛主席的革命道路”他甚至把这一套早已练就的虚与委蛇的话用了上。
“你啊,还是和年轻时候一样,爱读书啊!”夏华笑意更浓了,可手上翻找的工夫,却丝毫没有停下。
刘建军心中更是一紧,他明白,那一封未完成的信,一旦被找出,就会葬送了他的前程,甚至是生命!他的心跳不禁加快,那只冒汗的手,也开始不动声色的移向裤腿,哪里,藏着他设好的准备,一张通向浙江的船票。
刘建军开始谋划着,他们没有带武器,今晚组织也没有在附近活动,只要趁他们不注意,跑到院里,骑上备好的车,跑到码头,在哪里,托朋友的关系,一定能到浙江。之后再去找子瑜,暂避风头••••••
这是一步险棋,但在这个年代,除了这样,别无他法。
眼看着夏华拿起那本《毛主席语录》,他明白,时机要到了。
然而,就在这时,一颗圆滚滚的地瓜,滚到了刘建军脚下,看着这颗地瓜,他,想起了太多。眼前浮现出了老父亲那坚毅的面容,那个来自北方的汉子,从远方老家,不远千里赶来,探望儿子,他的耳畔再一次回想起了老父亲的从小到大的叮嘱:“建军,你要好好念书,报效祖国!虽然条件艰苦,但你要有傲骨,要同环境作斗争,不能被恶劣的环境打倒,不能去逃避!精忠,正气,傲骨,从来都是祖辈们坚守下来的家风!”
的确,刘家虽不是书香门第,但千百年来,祖祖辈辈与黄土,与风沙作斗争,顽强拼搏的精神早已形成了一股家风,这是属于他的骄傲,是属于刘家千百年的骄傲!
刘建军,泪拆两行,他朝着那颗地瓜,深深的鞠了一躬。他已经有了选择,他不想成为下一个夏华。成为一个辜负了祖辈,辜负了传承的人。
华夏的骄傲,祖辈的坚守,需要他去延续;祖国历史的新篇章,需要他去一同书写;家风的文化,需要他这样的青年,去发扬。
夜,微凉,刘建军跟着红卫兵们,走向了夜的深处,那里,一个个故事还在上演着,那里星光,正一点点地冲破黑暗。
进入高中,却依旧甚是想念当年的九班,当年的梅老师,奈何进入高中以来,未曾有过佳作,便于寒假写下这篇微小说(同时也是作业,不然,也没有这个勇气写微小说。),权当是回首往事吧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