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写这一篇文字阅读了许多,心中激荡着丰满的感怀,而当真正被命题“何以为家”后,像方令孺先生一样,难以启笔。只是心中不断念叨着,何以为家,何以为家?空拥着无限惆怅。
人生中,何以为家?
自原始社会起,人类就是群居动物,在野外历险时,心中总有一个地方,一个棕黑的山洞,或是一片洼谷。没有任何语言,但在暮色降临时每个人就潜意识地知道——要回到那里去。那就是家,一个亲切、温暖、贯穿人一生的具体而无形的事物。
曹文轩说得好,“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,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”。有些人爱独来独往,但在心中,一定有一个让他思念、坚守的东西,可能那不叫家,叫作“信仰”“追求”云云。
在看有关“家”“故乡”的文学作品时,脑海中浮现的最多的场景,注定地,总是关于童年的记忆。
曾经是闪过这样一个画面:一个玲珑的小女孩站在人流密集的扶梯上,她和爸爸妈妈刚从超市买完东西,正抱着购物袋满足的笑着,可能爸妈刚买了她喜欢的零食。这时候,阳光照满了扶梯,她觉得和父母在一起,整个世界都挤满了着温馨的、暖橙色的光芒。
其实从一生中最纯美的时光——童年来看,家便在心中印下了一种无法磨灭的感觉,最圣洁的、最温暖的。所以人长大了很怀念小时候吃的家乡小菜,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吃到了却发现也没那么好吃。
惦念的非霜非雾,而是情。
每年总要回一次乡下。前几年不喜欢,现在十分愿意回去了。一来乡下别有一番情致,二来每年都带着新的感受返乡,看到的物与情也不一样。虽然它只在我生命中占极小的一部分,却是我的本源。
走得离家远一点,才看的清“家”的模样。离家,是为了更好的回“家”。
跋涉前行中,不要让大风吹走了身旁的红石头,而要顶着风,一块块摆好精神家园的砌墙石。
何以为家?现今只能说 吾心安处是吾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