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在万众期待下,一次筹备许久,制作精良的课外阅读课《青城山下忆大千》开展了。
全程基本有学生主讲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。当时主讲同学虽然紧张,但仍流畅的完成了演说,令人钦佩。相比之下,对于我们这些在台下充当"看客""吃瓜观众"的人来说,这种精神真的是实属不易。对于我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,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两个字:"听""抄"。听主要表现在主讲同学演讲时,我在台下的听讲,却并没有融入其中,感觉像是游离于课堂之外,往往上面有一个同学问题抛下来,心想的都不是怎样解答,而在心中默念:"不要点到我,不要点到我……"。抄则表现在上面同学将问题答案呈现出来时,不是去听他怎样解析,而是在下面奋笔疾书地抄写,恨不得多长出两只手来。结果往往抄的都不是一些重点字词,而是整段整段的文字,没有重点性。总体来说我对我上课的表现并不满意,但是在这篇文章中,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的。
张大千是一名画家,但他的行为却不是寻常画家所与比拟,主要表现在他的真出性情和勤出天才。文章主讲了他的真性情。可以表现在他每日里置于山野中挥毫作画,认为自己的菜比画更好。他率真任性,平常画家通常是以自己的画为傲,但他却与之背道而驰,这不仅仅表现在他的自谦,从另一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自傲,一个可爱的老头形象就此诞生。
回想学语文的过程中,我收获良多。进入初中以后,阅读只渐渐因学业的繁忙而被我所抛弃,初一更是只读了两本书–需要考选择题的名著。但是就在初二这个转折点上,梅老师教了我们班,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。
刚开始的我其实很不适应,因为以前学语文只是在文中标出小节,然后直接做教学案,根本没有去细读、精读,理解文章的意思、内涵。只对老师讲的内容重点有一个模糊的印象,对所需诵读的段落有一个浅层次的理解。往往几天过去,那些知识点、段落已在我脑中七零八落,或干脆"烟消云散了"。于是经常需要去重新记忆、背诵,效率低下。在最后的考试中结果也不尽人意。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过了一年。到了初二,"改革"开始了。
如今,我们在预习一篇课文时,都会将文章写读上2-3遍,去品味文字间所拥有的丰富情怀,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,去感受语文的学习所带来的快乐。被雪藏了一年的语文学习,终于开始显露出她的魅力。语文书从空白变得满满当当;下课追逐打闹的人少了,多了手捧课外书的莘莘学子;上课时由原来的鸦雀无声变为热烈讨论;作业质量开上升……一切都在缓缓而坚定的变化着。终于在这次期中考试中,我们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。这一切的来之不易,不仅仅是同学们两个多月来的辛勤学习,同时也有梅老师背后点点滴滴的心血。为了让我们多读书,她拟了一份读书单,上面那些名人名著,为我们积累了一定量的阅读财富,而不是而是那种"幼齿"的浅显易懂的小说、漫画;她鼓励我们自己来出题、解题,而不是光靠老师的答案,让我们的思维开阔起来,才有了这一次成功的课外阅读课;她不畏劳苦,有同学有问题向她请教,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,有时在路上也会思索问题如何能讲得更明白……有这样的老师,我们的成绩还怎么能不进步?何其荣幸!
如今我还缺乏的就是那个"勤"。张大千曾说过:"七分人事三分天。"我相信,如果我能始终贯彻良好的学习习惯,勤奋学习,未来那条美丽的康庄大道将会为我铺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