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二初读,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在文中画画修辞便过去了。初三再读,便从这意象的角度去揣摩。
本文意象显而易见,便是那“不平凡的白杨树”,也就是它使文章增彩添色。它在文中扮演许多重要的角色。
1、本文的线索:全文的线索便是那“不平凡的白杨树”,开头与文末的赞美相互互应,使其结构完美,文章浑然成为一体。
2、本文情感的载体:以对白杨树干、枝、叶、皮等的描写,来塑造一个力争上由的白杨树,以实来写虚,为后文的抒情有了基础。
3、情感随着意象的变化而变化:本文的情感变化多样,从开头的死寂,到白杨树的出现,变得有了精神,再到最后的情感的升华,无一不是有白杨树引起的。白杨树从有到无、有一棵到一排,都在影响情感的变化。
4、创设意境:本文塑造了白杨哨兵图等情景,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,那壮观的情景。也为最后的情感爆发做好了铺垫。
5、意境的选择巧妙:
①相同的地域:白杨树,文中所描写是位于“黄土高原”,而革命圣地延安,也在黄土高原。这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树,也就概括了生活中的白杨树的所有特征,歌颂“北方的农民”和“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”,也就是歌颂了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所有抗日军民。
②相似的品质:白杨树是“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”,不被人重视,但他“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”“折磨不了、压迫不到”,这与当时根据地军民“朴质、坚强、力求上进”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。
这次重读,让我更深切的品味了《白杨礼赞》的意象美,也让我对意象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。